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他们千里奔赴,跨越山海,诠释医者仁心,践行大国担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是新中国援外医疗工作开展60周年。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援外日记》,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动人故事。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晴
我叫王亨,是第26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的队员,来自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作为一名ICU医生,目前我在坦桑尼亚的姆贝亚大区转诊医院从事医疗援助工作。
王亨
姆贝亚是坦桑尼亚的边境城市,位于坦桑尼亚和马拉维的交界处。一转眼,我在这个城市进行医疗援助已有一年有余。这里医疗条件较为落后,加上医疗人员的短缺,ICU抢救成功率仅为40%。我来这里后,主要是希望能带出一批有处理重症患者能力的年轻大夫。平时,本杰明和玛丽是我主要带的两位ICU医生,无论什么时间,只要他们遇到情况,我就会随时进行指导。
王亨在给年轻医生作指导
那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抢救经历。早晨6点,一个科里的电话催促,我赶忙奔向医院的ICU病房。进病房后还没来得及更衣,护士桑迪就打开门喊我,看起来很着急:“王医生赶快过来,看一下这个病人。”我脱了鞋子披了一件探视服匆匆推门进入病房。映入眼帘的一幕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夜班的四五个护士和值班医生本杰明正在给病人气管插管,大量血水从病人口中喷涌而出,氧饱和度测不到,病人的心率已经60次/分。
我就近找了一副手套,边戴边和本杰明说:“你去拿手术刀片,护士给我一个两毫升注射器。这种插管视野无法开放气道,耽误久了病人恐怕要脑死亡了。”当时,病人已经出现明显窒息,面色紫绀,来不及标准操作了,我只能拿过床旁的碘伏溶液迅速给病人颈部消毒,然后接过本杰明医生递过来的手术刀片给病人进行环甲膜切开,拔出两毫升注射器的内芯,将套管放入病人的气管内,并把旁边的吸氧导管放到注射器的套管旁边,熟练地用纱布绷带绑住,简单固定。
我还在固定套管的时候就听见护士桑迪说:“王大夫,病人的心率开始上升了,现在是140次每分,氧饱和度60%。”我知道这个临时导管只能暂时缓解病情,注射器做的临时导管无法接呼吸机,也无法吸痰,所以我告诉本杰明,拿来6.5号管插管,重新给病人插管并连上呼吸机。
大约5分钟后,病人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心率血压趋于稳定。我取出临时进行环甲膜穿刺的注射器套管。这时本杰明已经慌得满头大汗,我一边缝合颈部的一厘米长的刀口一边告诉本杰明:“值班的时候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惊慌,一边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一边叫人,因为你如果慌乱,抢救就会变得很混乱。”
王亨(左)和本杰明
在这次的抢救中我发现,年轻大夫缺少抢救危重病人的思路,在治疗时的慌乱也证明了他们的心理准备不足。而一名成熟的ICU医生应该是以充分的抢救知识作为底气的。所以,在这次抢救后,我把年轻大夫和护士都叫到了一起,给他们梳理遇到紧急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下午,我又找到ICU主任,和他一起对科室的年轻医务人员再一次进行了系统培训。
后续,我们又经历了几次抢救,虽然年轻大夫的经验仍显不足,但好在他们的学习态度非常好,勤学好问,并且他们对中国医生特别信任。所以,现在姆贝亚大区转诊医院的抢救能力要比当时好了很多。
王亨在ICU病房
在非洲,语言一直是我工作的一大障碍。但我发现,只要付出真心和努力,这里的人们都能感受得到,并且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比如,他们会在我每天查房的时候,安排一位医生专门负责把本地人的斯瓦西里语用手机翻译成中文给我,他们也会把我说的话翻译成斯瓦西里语和英语给病人和当地医生,让我十分感动。援外工作不仅让我体验到了当一名纯粹的医生是多么有职业成就感,也让我拥有了一份与当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难得的友谊。
坦桑尼亚近些年发展迅速,医疗人员也在快速扩充,当地培养的医生逐渐毕业并进入临床工作。在中非合作越来越紧密的今天,援外医疗的工作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重点在捐赠医药、指导用药,到后来提供技术支持,现在逐渐倾向于对本地低年资医生的培养。这样的变化非常及时,我也会在后续的援外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带教。我想,当我从非洲离开后,我带教的年轻医生救活了病人,并且和周围人说“这是中国医生教我的方法”时,那该是多么难以言喻的一种荣耀和骄傲啊!
来源:环球资讯广播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hina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中国健康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