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获悉,6月6日13时30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始出坞。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这标志着该邮轮整船主体建造基本完成,转入码头开始设备调试和内装收尾阶段。后续,邮轮将出海完成两次试航,计划于今年底交付,明年正式运营。
出坞!国产大邮轮具备航行能力
(资料图片)
对于邮轮来说,具备出坞的条件,也就意味着船上的主要核心设备和管路基本安装完毕,船体性能检测基本结束了。可以说,船坞一路见证了邮轮建造和成长的过程,离开船坞代表着邮轮已经“长大”,具备了航行的能力。
为了顺利出坞,“爱达·魔都”号于6月1日至6月6日进行了为期6天的出坞作业。
据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造船”)介绍,大型邮轮出坞包括坞内注水起浮、移坞和出坞三个过程,期间将通过岸边牵引机控制邮轮的位置动态,相应开展倾斜试验、舷门冲水试验、救生艇脱钩和巡游试验等关键试验,对全船的重量、重心稳性以及救生艇、舷门的性能进行实船验证。
6月1日凌晨2时,“爱达·魔都”号所在船坞开始坞内注水,整个过程持续了5个小时左右。1日上午,邮轮顺利起浮后从原位置拖至前坞室,开始试验准备。
6月2日,“爱达·魔都”号开始了出坞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倾斜试验。首次倾斜试验完成后,6月3日,邮轮救生艇巡游试验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完成邮轮单侧所有救生艇的全部测试项目。
外高桥造船总装二部副部长薛亚宾表示,“爱达·魔都”号上一共配备了20艘救生艇,每个救生艇为双层结构。救生艇内柜子中储存了信号弹、压缩饼干等应急食品等。同时,艇内饮用水柜能够满足救生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日常所需。
此外,为了确保突发情况下全船人员的生命安全,除了救生艇,在四层甲板还配备了救助艇、安全救生筏和应急逃生装置。
6月4日,“爱达·魔都”号从右侧向左侧坞壁靠泊。在邮轮左舷进行舷门冲水试验的同时,对悬挂在右舷的救生艇进行脱钩和巡游试验。经过两天的精心组织,“爱达·魔都”号提前完成了舷门冲水试验和救生艇脱钩巡游试验。
外高桥造船表示,6月6日,在完成坞内系列试验后,大型邮轮出坞转入码头建造阶段,并计划于7月份开启试航,年底前完工交付。
8月底完成全船内装安装工作
作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总长323.6米,型宽37.2米,全船零件数有2500万个,共有2826间舱室。其中,乘客舱室2125间,船员舱室701间,总计面积约3460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乘客5246人。
高达16层的上层建筑生活区,拥有剧院、特色餐馆、购物广场、艺术走廊和水上乐园等丰富的休闲设施,被誉为移动的“海上现代化城市”。
建好这座“城市”并不容易。除了进行为期6天的出坞作业,船内也在进行内部装修工作。
据外高桥造船大型邮轮工程项目副经理吴晓源介绍,截至6月3日,已经完成内部装修1000间客房。除了客房,船上的员工餐厅和医疗中心已经装修完毕,在后续的试航中可以为船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目前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整体内装部分大约已经完成85%,在8月底就能够完成全船内装安装工作。
计划今年底交付,明年正式运营
“大型邮轮是我国目前唯一没有攻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巨系统工程。”
按照中国船舶集团的说法,大型邮轮整船零部件数量相当于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达到4200公里,相当于上海至拉萨的距离;整船总工时相当于好望角型散货船的20倍。
因设计建造难度极高,它与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航空母舰一起,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为了摘得这颗“明珠”,我国从10年前就已开始布局。
2013年10月,经过多方洽谈,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10月,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选择全球最大的邮轮运营商——嘉年华集团,进行邮轮项目合作。
此后,国产大邮轮项目持续推进。2015年,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投资公司与嘉年华集团签署邮轮运营合资协议。
2016年,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芬坎蒂尼公司正式签署豪华邮轮《造船合资公司协议》,双方合资设立豪华邮轮设计建造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负责合资公司豪华邮轮的建造和交付。
2018年11月,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公司正式签订2+4艘13.5万总吨Vista级大型邮轮建造合同。
2019年10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正式点火钢板切割,全面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
今年5月,这座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 (Adora Magic City)船名正式发布。同月,外高桥造船发布消息,目前,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工程总体进度达到90%以上,已全面进入完工交付的“决战之期”。
“爱达·魔都”号一旦交付运营,中国将成为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后,全球第五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hina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中国健康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