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上市背后:中国肿瘤NGS检测第一股燃石医学领跑

2020-06-24 16:03:02     来源:财讯网     编辑:    

肿瘤基因检测赛道竞争胶着,扎堆上市也意味着竞争进入新阶段。

中国的临床肿瘤学NGS市场规模可能在120亿左右,以目前肿瘤领域测序公司的营收情况来看,现有市场规模不到20亿,整体市场估计还有6倍左右空间。

以美国肿瘤基因检测公司Guardant Health为例,市值78亿美元,国内肿瘤基因检测企业亦有可能达到此规模。

如何在保证技术领先的同时,找到持续的盈利点,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是摆在国内企业面前的重要挑战。

6月12日晚,国内肿瘤基因检测企业燃石医学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16.5美元,开盘交易大涨超40%,目前市值为30.66亿美元。6月15日,同是肿瘤基因检测企业的北京泛生子递交招股文件, 6月19日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6美元,目前市值13.82亿美元。

除此之外,近日诺禾致源也在其第二次冲刺A股未果后的第4个月,将上市地点从创业板换成上交所科创板,再次申报IPO。

从资本关注的火热程度可见该赛道竞争的胶着,扎堆上市也意味着竞争进入新阶段,头部企业竞争加剧。随着基于NGS的肿瘤基因检测逐渐成熟,并在2015年起开始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国内出现了技术水平和商业模式都较为成功的头部企业,燃石医学就是代表之一。

肿瘤基因检测被称为金矿之地,如何深挖金矿?燃石医学们的模式和前景如何?

NGS检测:肿瘤治疗的福音

NGS("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ology)检测,因为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和一般读长较短,所以在处理大规模样品时具有显著优势。而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分阶段、多种基因突变积累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所以肿瘤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肿瘤基因检测问世前,一般肿瘤出现后才介入检测和治疗。NGS检测改变了传统的诊疗手段和效果,在肿瘤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目前最终攻克肿瘤的助力之一。

大众开始熟知肿瘤基因检测技术,是从两位名人开始,一位是乔布斯,乔布斯是第一位尝试使用癌症基因检测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的癌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知名人士。

他曾说“我要么会是第一个能够摆脱癌症的人,或者是最后一个因癌症而过世的人。”

另一个受关注的具体应用是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肿瘤遗传基因筛查分析发现携带BRCA1基因突变,医生预测她患乳腺癌的概率高达87%、卵巢癌概率50%,朱莉选择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卵巢和输卵管切除手术,降低患病风险。

这两个案例让北美的Foundation Medicine和Guardant Health成为明星企业。

肿瘤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国内以燃石医学为代表的企业。此前,国内基于PCR的单基因检测已经在肿瘤临床上成功应用,这也为国内基于NGS的多基因检测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据国信证券的研报推算,中国的临床肿瘤NGS市场规模可能在120亿左右,以目前肿瘤领域测序公司的营收情况来看,现有市场规模不到20亿,所以,整体市场估计还有6倍左右空间。

巨大的市场潜力引来多家布局者,数据显示,国内提供基因测序相关服务的企业从2015年的150余家增长到2018年超过600家。2017 年,基因测序全行业共披露融资次数60次,融资总额68亿人民币。基因测序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本标的。

行业迎来越来越多强有力的竞争者,有利于NGS检测的普及,随着NGS检测价格下降和渗透率提升为肿瘤治疗带来了福音。

NGS检测第一股

成立于2014年的燃石医学专注于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NGS服务,目前提供13种基于NGS的癌症疗法选择测试,业务及研发方向覆盖三大领域:肿瘤患病人群检测、癌症早检以及肿瘤基因组大数据生态圈。

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以2019年接受测试的患者人数计算,燃石医学是中国排名第一的NGS癌症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商,市场份额达26.7%;在中国NGS基因分型市场中的肺癌细分基因分型领域中,占据31%的市场份额。

由于一开始就划定了自己的细分领域——肿瘤治疗的NGS服务,燃石医学在这一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从2018年获得“肿瘤NGS检测试剂盒第一证”,到如今成为“中国肿瘤NGS第一股”,燃石医学对外的品牌形象是国内肿瘤NGS服务的第一。

具体到商业模式,燃石医学开创了由中心实验室和院内检测双管齐下的商业模式。

中心实验室处理来自全国医院提供的癌症患者的组织和液体活检样品,并发布测试报告。目前,燃石医学已经与国内602家医院的4162位医生建立联系。此外,燃石还通过中心实验室与国内外知名药企进行合作。

根据CIC的数据,按2019年接受测试的患者人数计算,基于NGS癌症治疗的中央实验室领域,燃石医学的市场份额为17.5%。

中心实验室模式的收入是燃石医学总收入的大头,2019年中心实验室实现收入2.76亿元,占总营收的72%。

院内模式是,燃石医学帮助合作的医院建立住院实验室,安装实验室设备和系统,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支持,并定期出售试剂盒。目前,燃石医学已经与44家三级甲级医院合作。

院内检测收入占比逐年递增。截至2020年3月31日,燃石医学已经将NGS检测落地全国44家三甲医院病理科——2018年和2019年,院内收入保持逐年大幅增长,分别达到0.332亿人民币,涨幅209%和0.877亿人民币,涨幅164%,2019年院内收入占总收入的23%。

根据灼识咨询(CIC)的行业报告,中国NGS的癌症治疗方案提供商市场的医院细分市场中,按检测患者人数,燃石2019年的市场份额达79.9%。

目前,燃石医学还处在亏损阶段,商业渠道的开拓决定未来能否扭亏为盈。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

在招股书,燃石医学也提到了未来的发展策略:提高肿瘤伴随诊断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并扩大产品组合;继续进行癌症早检产品研发;通过燃石医学的基因组生态圈建立起连接医生、医院和制药公司的生态系统。

技术和商业双轮驱动

肿瘤基因检测企业的前期投入大,费用率普遍很高,一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所以如何在保证技术靠前的同时,找到持续的盈利点,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是这类企业上市之后长期要解决的难题。

据燃石医学的招股书,燃石医学近三年毛利率在60%以上,虽然燃石净利率为负,但毛利率和净利率均逐年提升,且两者差值逐渐变小,表明燃石医学期间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逐渐减少,燃石已经渡过了企业发展的前期,企业管控能力不断提升,经营向好发展。

2017201820192020一季报

毛利率64.49%64.66%71.61%66.52%

净利率-118.09%-84.98%-44.32%-78.08%

2019年燃石医学的研发费用率为41%,2020年第一季度增长至59.7%,占各项开支中的最大比例。

2017201820192020一季报

研发费用(亿元)0.491.051.570.4

研发费用率44.14%50.24%41.10%59.70%

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亿元)1.441.912.850.64

高额的研发投入、对技术的重视,让燃石医学在患病人群检测和癌症早检领域积累了行业领先的技术。以癌症早检领域为例,目前,燃石已经在9个主要癌种中开展了近20项早检相关研究,并基于8000余份癌症患者、良性病变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的组织和血液标本建立了癌症早检模型。这个癌症早检模型呈现的敏感性、特异性都已经达到了国际行业领先公司的水准。此外,燃石医学启动了中国首个超万人前瞻性泛癌种早检研究“PREDICT”,预期纳入超过14000例受试者。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为了保持技术领先,研发的投入不会减少,这是一项刚性支出。所以,对燃石医学来说,重要的是“开源”而不是研发“节流”。

此次上市,燃石医学共募资约2.5亿美元,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癌症早检技术的研发;其他肿瘤伴随诊断产品的注册认证,包括完成相关的临床试验;其他经营管理支出。

企业还处于亟需花钱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检测公司处于行业中游,对上游测序仪及配套试剂供应商依赖严重,缺乏议价权。燃石医学、世和基因等诸多头部企业目前还是主要依赖美国Illumina公司,一旦Illumina的试剂、维保价格出现波动,或无法按时、足量采购,将导致公司无法正常生产运营或维持利润水平,给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这种合作主要基于双方的长期战略协议来保持良性循环。欣慰的是,华大智造等国产测序仪正逐步崛起,未来国内NGS公司将有更多的选择。

行业下游的服务对象包括科研机构、生物医药公司、医院和医生等,据GEN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基因测序服务主要应用于科研机构,占比64.0%,燃石医学等肿瘤NGS企业所提供的临床领域应用属于空间巨大的优质赛道,但开发有一定难度。

以美国肿瘤基因检测公司Guardant Health为例,其收入大部分来自于Guardant360产品,该产品除了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还与生物制药公司合作开发伴随诊断产品,加快新药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虽然Guardant Health也在亏损,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2.14亿美元,亏损达7565.1万美元,但亏损占收入的比例较国内企业小得多。这说明,提供基因测序服务的商业模式可以走通。截止目前,Guardant Health市值78亿美元,国内完全有可能出现同等市值规模的肿瘤基因检测企业,就看哪一家率先“跑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分享到:
更多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hina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中国健康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