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成效显著。随着贫困面大幅缩小,剩下的是底子最薄弱、条件最恶劣、工程最艰巨的地方。与过去相比,同样的投入很难再有之前的产出,“减贫效应”递减,这就要求扶贫必须向精准扶贫转变。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我们要继续深入领会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更好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连片特困区、插花贫困区、社区内个别贫困等不同类型的扶贫项目不搞“一刀切”。在全国“贫困家底”首次实现到村、到户、到人基础上,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实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新华网2017年11月6日)
笔者认为,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所有贫困村摘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是必由之路,也只有切实解决贫困群体这一短板,从根本上改善其贫困落后、发展滞后的现状,全面小康才可期待,才能实现。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者,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与传统的救助式扶贫不同,精准扶贫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树立扶贫攻坚中的主人翁意识,让人民群众从思想上拥护扶贫工作,身体力行参与扶贫事业。另外,还要认识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志扶智扶贫三位一体,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士气、送志气。无论是打赢扶贫攻坚战,还是巩固扶贫攻坚战果,要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过程中,以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做国家、社会和自身命运的主人。基层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多做一些实地调研工作,多干一些“授人以渔”的实在事。在承接好中央的政策落地、对接好上级的对口支援的同时,要注重在内外兼修上下功夫,立足地区特点,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做到扶到点子上,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适合当地的发展思路。方向正确了,扶贫工作才能实现精准发力,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孙小小)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hina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中国健康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