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的大背景下,为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优势,数年前,全国各级政府开通“网上政务”功能,以期通过网络建立沟通政府、群众的新渠道。
然而,打开各级政府网站,问题回复慢、不回复、应付式回复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网站甚至常年不更新,“网上政务”沦为虚名,让人遗憾。“网上政务”的沦陷不仅让政府重金投入打造的政府“上网工程”失去其应有价值,造成投资浪费,无形中也让政府的信誉度、公信力在群众的一次次反映无果中日渐丧失。
“互联网+”服务缘何沦为“花架子”?有的地方网上政务建起来了,但是后期管理的步子却跟不上,政务服务成了“点不动”的“按钮”;有的地方工作人员政务管理经验匮乏,政务互动成为了挠头的差事,甚至有些人直接“发号施令”,难以得到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接受;还有的地方钱没少花,时间没少占用,网上政务却只成了报表上的“存在”,只有“有”的价值,应付上级检查过后,就被弃之不顾。此外,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新潮”,一种网上政务的模式还没有研究透,利用好,就着手开发别的软件和系统,结果在为群众服务上适得其反。所以,部分政府网站沦为“花瓶”,除了人手紧张、精力有限等“官方回应”的因素外,工作态度或许才是问题的根结所在。
互联网是载体,但更是将政务服务落到实处的“推动器”,作为政务服务部门,要有将服务落实到底的理念,除了大力整治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等乱象,还应细化信息公开相关制度,注重实用信息发布和互动服务,强化公众监督,坚持奖罚并举、严肃问责,给常年沉睡的“僵尸网站”一剂强心针。
如何才能让新媒体政务摆脱“形象工程”的桎梏?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对形式,互联网平台与政务服务的结合点有很多,但是并不是任意一个点都适合拿来套上政务服务 的“外衣”,不能只追求“时髦”,要考虑平台的承载能力和受众的接受程度,提高利用率;其次,要从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只有有效的后期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才能够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与群众时时呼应,才能充分发挥网上政务平台的作用,提供更为便捷的惠民服务。此外,网上政务考量着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领导干部不能被所谓的“政绩”牵着鼻子走。必须明确,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期待是好办事、办好事,只有注重实效不浮夸,注重务实不搞形式主义,才能真正为干部为民的“政绩”加分。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hina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中国健康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