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少鹏
“1.新形势下扬州公安机关是如何开展群众工作的?——重点抓建立民意引领机制、建立主动服务机制等四项机制建设。
2.扬州公安机关如何提升服务群众办事效率?——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窗口服务单位”活动,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新举措。”
近日,公安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组与人民公安报社联合在中国警察网开设“公安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访谈节目。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少鹏日前应邀参加访谈节目,就扬州市公安机关践行群众路线情况接受访谈,并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四大机制做实群众工作品牌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新形势下扬州公安机关是如何开展群众工作的。
王少鹏:近年来,扬州市公安机关坚持以人民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人民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人民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做实做优公安群众工作品牌。
总的来讲,扬州市公安机关重点抓了4项机制建设,即建立民意引领机制、建立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机制、建立常态化隐患治理机制和建立主动服务机制。
在建立民意引领机制方面,构建了以广泛吸纳民意为目标的开放式警民沟通平台,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构建了以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的民意处置机制,让群众的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构建了以公众评价为主体的考核评价机制,确立民意为引领的考评导向,把群众评判贯穿警务工作全过程。
在建立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机制方面,坚决践行对命案等大要案件“零积案”、“两抢”等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零容忍”、民生案件“零懈怠”的承诺。推行“微警务工程”,引导民警管小事、破小案。
在建立常态化隐患治理机制方面,对群众反映的突出治安问题、治安复杂地区进行不间断地整治。对68个治安复杂地区实行“一点一策”挂牌整治,在全市571个封闭式小区开展控案竞赛活动。加强对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违法行为和棋牌室、噪音、犬类扰民等问题的整治,为群众营造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
在建立主动服务机制方面,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推出便民利民举措。推出服务名城建设25项措施,并突出抓好 “网上公安”平台建设和完善,实行了市局、县(市、区)局、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四级一体”运行,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到快捷高效的服务。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促进和谐警民关系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扬州公安是如何加深警民感情的。
王少鹏:针对部分民警与群众交流不多、感情不深的现象,扬州市公安局党委通过3个途径,加深民警与群众的感情。一是开展“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坚定全警群众立场。近年来,在全市公安机关开展“学哲学、用哲学”活动,在世界读书日向全体民警推荐阅读书目,组织学习哲学著作。二是组织主题活动,增强全警群众意识。先后开展了从身边人学起、从自身问题改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创建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的 “三从一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假如我不从警、我能干什么”活动,组织市局100名青年民警代表参加市劳务和人才市场招聘会。三是加强基层实践,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各级公安机关认真组织开展“三下三联三交”和“进千企促发展,进万家促和谐”等实践活动,让民警在警务实战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主持人:扬州公安是怎样提升民警群众工作能力的?
王少鹏:扬州公安着力通过“三个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强民警群众工作能力的养成。一是强化教育引导。采取轮值轮训、集中培训等方式,邀请专家、教授等进行社区警务、舆情引导、纠纷调处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强化典型引导。全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学英模、当标兵”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民警向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三是强化考核引导。实行110接处警短信回访制度,把群众评判贯穿警务工作全过程,倒逼民警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提高群众满意率。
出台具体措施,提升办事效率
主持人:在提升服务群众办事效率方面,扬州公安机关有哪些新举措?
王少鹏:工作中,扬州市公安局出台了《服务民生服务发展保障名城建设25条措施》,在基层所队和各警种部门广泛开展争创 “群众满意窗口服务单位”活动,推出一批便民利民新举措,积极回应群众新期盼、新要求。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通过搭建全覆盖、“一窗式”和“网络化”服务平台,进一步简化流程、延伸服务、畅通渠道,提升窗口服务质效,切实将管理寓于服务中。
扬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开通 “扬州交管在线”,通过手机等终端,为群众提供实时路况信息。监管、治安、出入境支队结合业务职能,建成在押人员视频会见、危险物品网上审批、视频接访和户籍、出入境远程办证服务等系统,在窗口单位设立服务引导员、“警务直通车”,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温馨的服务。
扬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探索实施现场勘查防范建议反馈制度,对在入室盗窃等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的防范漏洞和安全隐患,当场制作防范建议书进行宣传告知,督促当地派出所落实防范整改措施,提高了宣传防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王传宗 主持人/王程程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hina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中国健康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