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供暖季来临,东三省和京津冀周边再次“十面霾伏”,沈阳市的PM2.5数值更是破了纪录,突破了1000微克/立方米大关。人们不禁疑问,雾霾和供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对此,沈阳市环保局的解释是,雾霾和供暖并无直接关系。北方城市进入供暖期后,燃煤量必然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明显上升,“燃煤污染是这次爆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据统计,沈阳全年燃煤总量3000万吨,其中冬季为1800万吨,占60%。
但是,环保部上周日则通报,受供暖期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而相关督察组已于上周派出。
每到供暖季,一些北方城市就陷入了两难境地。确保供暖质量,燃煤量就要增加,因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就会大增,漫天雾霾势必引来抱怨连连。但是,如果减少燃煤量,老百姓家里温度上不去,相关管理部门一样成了众矢之的。
“保空气”与“保温度”仿佛是跷跷板的两边,一边下去另一边就会升起来,而在两边之间来回移动的,就是煤。
长期以来,供热市场都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市场。因为在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不论当地经济冷与热,冬季的供暖需求永远存在。这也使得东北地区许多城市,供暖成本较低的燃煤小锅炉盛行,而成本较高的清洁能源则占比过少。
以沈阳市为例,在2.42亿平方米供热面积中,清洁能源供热面积仅占供热总面积的12%左右,而独立的热源厂、锅炉房供热面积为59.9%。
事实上,近几年,包括沈阳在内的许多北方城市,都在对供暖市场进行调整,例如关停小锅炉、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例等,但效果如何,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供暖企业原有的利益格局势必被打破,而如何补偿供暖企业的升级损失,以调动他们的减排积极性,是主管部门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当前,供热企业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日常设备的维护,另一方面就是对旧有设备、管线进行环保改造,使用成本更高,但排放污染物更少的能源。而这样的环保升级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环保部督察组在东北发现,很多企业都存在治污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例如未建设脱硫脱硝设施等。
在现有供暖市场格局中,由于供暖费并非市场化运作,而是政府定价,企业的供暖收入是相对固定的,而供暖成本则在逐年增加,这使得企业并无多少资源可以用于环保转型,转型成本需要政府补贴。但东三省GDP增速在全国排名倒数,人口外流,财政收入也不理想。以辽宁省为例,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仅有2.6%,财政收入下降22.7%,能有多少资金补贴给企业用于环保转型?补贴不足,煤价低廉,使得东三省供暖企业对燃煤的依赖无法自拔。
东三省地区并非没有更为清洁的供热能源,比如电力资源丰富。这一地区大部分电厂的负荷在六成左右,弃电现象普遍。但是,不管是对热电厂进行热电联产改造,还是对锅炉房进行电供暖改造,投资都不菲,且日常供暖的电价支出远高于燃煤支出。无论是依靠政府补贴,还是依赖于市场投资,这笔资金如何筹措,尚是一个待解难题。
公众对“十面霾伏”的关注,将倒逼供暖行业升级转型,但这一转型究竟要靠什么方式启动,或者说,仅靠东三省的现有资源,依然力不从心。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东三省能源结构变革,其价值绝不仅限于驱散雾霾,更可以成为东北经济新的增长点。不过,推动变化,并非易事。
| ||||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hinaj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健康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中国健康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